位置导航: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 正文

田间地头最温暖的守护

——记重庆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时间:2025-09-23

近年来,重庆市红十字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系列务实举措在全市范围内培育打造了一批红十字基层组织,推动红十字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城乡社区、融入百姓生活。

一个村庄的“红”色蜕变

在垫江县高峰镇大井村,一场“红色”蜕变正在悄然发生。一进村口,一块镌刻着“红十字文化示范村”的石碑映入眼帘。沿着村道漫步,红十字元素徐徐展开——民居外墙上,一幅幅生动的彩绘讲述着红十字运动的百年历史,急救知识以漫画形式跃然墙上;路灯杆上,红十字宣传标语随风轻扬。

村文化广场上,红十字文化宣传栏展示了红十字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记录着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温暖瞬间。村里评选出的“道德模范”12人、“身边好人”6人、新乡贤榜样4人也在其上。大井村还结合自身母子井、寇家坝寇氏文化、薅秧歌之乡、艺术村等人文特色,积极开展“红十字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举办6场活动,服务人群达1000人次,发放资料1000余份。

广场一角,一场应急救护培训正在开展。近期,大井村红十字会积极借势借力借平台,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活动。在党校培训计划中纳入红十字会救护培训2场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中开展红十字知识培训3场次;利用文联活动开展“红文化”宣传5场次;利用民防疏散基地开展救援小分队应急演练3场次,全年服务人群达1300余人次。广场上还设有急救箱和流动宣传栏,定期更新防灾减灾知识。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变身多功能空间:红十字会员活动中心、志愿者活动室、群众急救小课堂一应俱全。在这里,村民通过农闲时的红十字夜校“急救小课堂”学习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实用技能,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了田间地头最温暖的守护。

非遗“啰儿调”里的急救课堂

在石柱县万朝镇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红十字主题“啰儿调”汇演正火热上演。悠扬的土家山歌声中,当地居民或坐或站,时而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时而为台上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宣传队员正在演唱一首名为《红十字在咱乡》的歌曲,歌曲在传统曲调中巧妙融入急救知识口诀,边唱边演示心肺复苏手法,引得台下群众纷纷模仿学习。

60多岁的李大娘带着孙子前来观看。她平时身体不太好,总是担心自己遇到突发情况时不知该怎么办。活动中,李大娘主动上台尝试心肺复苏操作。活动结束后,李大娘对工作人员说:“今天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以后遇到突发情况,我也不怕了!”

镇红十字会以土家族传统技艺“啰儿调”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传播之路。“啰儿调”是石柱县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镇红十字会组织本地文艺爱好者深入研究“啰儿调”的曲式特点和演唱风格,挖掘其中与红十字精神相契合的元素,创作了一系列红十字主题歌曲,如《红十字在咱乡》《爱心啰儿响当当》等。

为让更多群众了解红十字文化和精神,镇红十字会定期在镇文化广场、三新小院、陈氏坝等群众聚集场所开展“啰儿调”下乡进院坝活动,把急救技能和健康科普知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

镇红十字会还将文化传播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在防汛救灾时,他们第一时间对接上级红十字会协调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帮助;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对接辖区企业,宣传“三救三献”知识,开展助医助困公益项目。这种“文化搭台、服务唱戏”的创新实践,不仅让红十字精神扎根乡土,更成为助推基层治理的暖心力量。

儿童成长中心里的童声政事

在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金宁社区,“红心侠”儿童成长中心成为了一个亮点。走进这个充满童趣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区科学而温馨:家庭教育工作室里专家正在解答育儿困惑,“红心侠”书吧中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金宁知心姐姐”用温柔的话语疏导成长烦恼,特教天地和智乐小天地则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专业陪伴。

这里不仅是孩子的学习乐园,更是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课堂。社区创新打造“12345”儿童参与模式,通过儿童议事会、社会实践平台等载体,让孩子们也能参与社区建设。8岁的倪磊就是“红心侠”儿童成长中心的一名小成员,他在“益童”实验室项目中提出的“花园垃圾分类宣传牌”创意被社区采纳,并很快实施。“看到自己的建议变成现实,我好像真的成了小小社区设计师!”倪磊兴奋地说。

“红心侠”儿童成长中心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电台公益课堂、儿童心理健康戏剧公益活动、亲子关系沟通技巧等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辅导。社区红十字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情景演绎、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会自由表达,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同理心。

金宁社区红十字会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链接企业、商家、社会组织等合作,广泛募集善款和物资,有力推动了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在这里,儿童友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实践。

巫溪县峰灵镇红十字会将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分层组建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义诊、理发、代领快递等服务;组建“爱心慰问团”,为困难学子送去慰问金;组织“烈日找水队”攀悬崖峭壁找水引水,助力安全饮水提升工程,解决群众吃水难题。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红十字会推动“救”在身边活动进校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健康知识讲座,受益师生700人次;普及“三救”“三献”知识,举办“仙山乐社·康养课堂”等活动,吸引800余人参与;设立红十字志愿岗,为仙女山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丰都县三建乡廖家坝社区红十字会开展“耆老助困”系列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康体检、生活物资帮扶等专项关爱;开展“假期圆梦”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成长营、心理团辅、农耕体验等服务,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一个个在群众身边的红十字基层组织,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山城的各个角落。自2021年启动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以来,市红十字会共创新打造了40个特色基层组织项目,服务网络覆盖27个区县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在组织体系完善、服务阵地打造、品牌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