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你,守护你
——湖北省红十字系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工作侧记
时间:2025-09-19
“黄老师,我孙子不吃不喝,连学校都不肯去了……”8月20日清晨7时许,一通带着哭腔的求助电话骤然响起。挂断电话后,湖北省枝江市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梅立即抓起心理咨询包,冲出家门。这样的紧急出动,对黄梅和她的队友们来说已是常态。
2023年,湖北省红十字会推进省、市、县三级红十字会建立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目前,全省共有51支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931名志愿者。在灾难现场,他们是第一时间抵达的“心理急救员”,在临时安置点,他们抚慰受灾群众;平常日子里,他们穿梭于社区、校园、工厂,用温暖的陪伴治愈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关注微表情背后的信号
灾难现场,当生命救援结束后,另一场无声的救援才刚刚开始。志愿者对微表情“紧盯不放”,因为每一个细微的情绪信号,都可能关乎一个脆弱的生命。
一名大学生在事故中离世,其父母深陷丧子之痛,在事发地哭喊近9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多名亲友轮番劝说也毫无效果。
黄梅闻讯赶到,缓缓坐在他们身边,紧握对方颤抖的手轻声说:“我理解你们,这份痛苦实在太大了。”共情与倾听,让家属逐渐平静,避免了身心进一步受到伤害。
更令人揪心的是那些“平静”的家属。一位老人在妻子遇难后,礼貌地与队员握手交谈,还唠起家常,看不出明显的悲伤。省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江勇却不敢放松——他知道,过度压抑的悲伤会转化为躯体危机。从老人急促的呼吸、僵硬的面部线条里,他读出了危险,果断将老人送医。检查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老人已两天两夜未眠,高血压、高血糖同时发作,若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盯紧的不是表情,是表情背后那个快要撑不住的人。”江勇说。
发挥尊重与陪伴的力量
深夜是情绪的脆弱时刻,那些藏在被子里的哭泣、辗转难眠的焦虑,往往需要心灵的救赎。志愿者24小时开机、不敢漏接深夜来电,只因知道电话那端可能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心灵。
13岁的小雨(化名)在双亲离世后,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用被子蒙起头,拒绝一切交流。黄梅第一次上门时,连他的脸都没看到。但她没有放弃,每天坐在男孩床边轻声说话,哪怕只是分享窗外的天气、楼下的趣事。
终于有一天,小雨突然掀开被子抱住她,哭着说:“爸爸妈妈在天上看着我……”积压已久的情绪,在这一刻找到了出口。
黄梅的陪伴,坚持了五年。小雨情绪反复时会深夜打来电话,无论凌晨几点,黄梅都会立刻接听,耐心倾听他的委屈。团队还轮流上门陪他做游戏、辅导功课,一点点帮他走出阴影,重返校园,融入集体。
“虽然常被推销和骚扰电话吵醒,但深夜的电话铃,可能是一个孩子最后的求救信号,我怎么敢漏接?”黄梅说。
72岁的李大爷在老伴离世后,整日坐在沙发上发呆,不说话、不吃饭,连老朋友的邀约都一概拒绝。赤壁市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队员王文娟邀请李大爷一起参加社区的种地活动。在翻土、播种的过程中,老人的神情慢慢放松,开始说起年轻时和老伴种地的往事。
终于,李大爷走出悲痛,开始重新笑着和邻居打招呼,主动参加社区活动。他握着王文娟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觉得生活还有盼头。”
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
创伤不是生命的终点,每个受过伤的人心里,都藏着向阳而生的渴望。志愿者不满足于“帮人走出困境”,更希望帮他们成为“照亮别人的人”,因为这份“被需要”的价值,能让人真正与过去和解。
3年前,40岁的陈女士(化名)因车祸失去一条腿。术后的日子里,她整夜失眠,泪水打湿枕头,拿起画笔时,画布上满是黑色扭曲的线条——那是她对“车轮碾压”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利川市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队长牟健琳没有让她学着“忘记痛苦”,而是陪着她用画笔表达情绪。
从黑暗的线条到逐渐出现“孩子递来的温水”“丈夫默默擦义肢的背影”,陈女士发现,创伤虽然留下瘢痕,却也让她更懂得珍惜生命。如今,她戴着义肢站在演讲台上,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受伤的人:“伤口会结痂,但心里的光不会灭。”
中学教师周明(化名)曾陷入重度抑郁,看着讲台下的学生,却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甚至自我怀疑:“我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教学生?”
在牟健琳的帮助下,他学习正念呼吸法缓解焦虑,用认知行为疗法拆解负面情绪,一点点找回自信。后来,他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拿证当天,他在车站遇到一个不肯上学的孩子,家长急得直哭。周明走上前,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能和我说说吗?”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敞开了心扉。结合教师经验与心理学方法,他不仅帮孩子解开心结,还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看着孩子笑着跑进校园,周明忽然明白:“曾经我在黑暗里走了很久,现在能帮别人照亮一段路,这种感觉比任何治疗都管用。”
看见每一个需要被看见的人,守护每一颗等待被守护的心灵,让爱与希望在传递中生生不息——这,就是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最动人的力量。
涂文涛 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