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 正文

践行新使命 汇聚新动能

——上海市红十字会大力开展红十字文化传播纪实

时间:2024-11-19

7月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先后印发《关于开展上海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在红十字文化传播大繁荣中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红十字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发挥好红十字文化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上海市红十字会不断深化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又一举措。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始终坚持将文化传播作为“普道扬善之基、核心业务之首、精神动力之源、事业发展之驱”,先后推动文化传播和理论研究等工作纳入《上海市委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纳入上海市红十字事业五年发展规划,纳入上海城市社区“博爱家园”评估指标,纳入社区红十字服务总站和居村红十字服务站点功能职责,纳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纳入红十字运动研究课题指南,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为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源源动力。

寻源究根,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上海有着深厚的红十字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为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些资源,进一步坚定红十字的文化自信,2015年,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2016年,建成全国第一家系统介绍红十字历史文化的展馆——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几年来,陈列馆先后收藏了2000多件藏品,研究会围绕红十字历史文化等取得了60余个研究成果。

在陈列馆建设和研究会研究过程中,上海市红十字会先后编印了《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往昔》《漫“话”红十字》《红十字的准则与行动案例选编》《藏品中的红十字》《红十字运动知识读本》《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知识传播手册》等书籍资料,还拍摄制作纪录片《淞沪抗战中的红十字》《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专题片《探寻红十字的人道足迹》、动漫片《红十字的历史与文化》等,将红十字历史文化和故事具象化,从而为红十字历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珍贵的视频影像和史料、教材。

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上海市、区红十字会协同推进、共同发力,2017年设立南市难民区纪念碑,2020年建成黄浦区豫园街道红十字文化展示馆,2022年建成宝山红十字四烈士陈列室,2024年在松江史量才故居中增设“红十字宣传大使”板块,位于奉贤区的全国唯一一条“红十字路”也正在规划打造之中。

2024年红十字博爱周期间,上海市红十字会又启动了新一轮红十字历史文化遗址寻源活动,计划将已知的近30处与红十字相关的文化场所、遗址遗迹等逐步挖掘、开发出来,打造成红十字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基地。

以文化人,扩大群众基础

为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好红十字文化、弘扬好红十字精神,201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印发《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培训大纲》,提出要将红十字文化传播纳入专兼职干部专题培训、红十字志愿者赋能培训、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新进职工岗前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以及红十字青少年生命教育之中,并针对不同身份、年龄受众的需求和特点,着力做好“精准传播”。

整合组建由红十字会专兼职工作人员、救护培训师资、医护人员、学校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多元化的红十字知识传播师资队伍。坚持每年举办培训班,并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量身定制”课程,全方位提升队伍能力。多名基层优秀传播师资在讲课比赛、微课比赛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工作中的生力军。

为进一步丰富传播形式,扩大群众广度,在开展传统形式的红十字知识宣讲、培训以外,上海市红十字会还先后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召开“中华文化与红十字运动”论坛;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推出《探寻红十字的人道足迹》微党课;与红十字博爱周活动相结合,策划红十字历史文化图片展;与“博爱讲坛”品牌建设相结合,组织红十字故事创作讲演、TED式演讲等活动;与“博爱家园”建设相结合,开展多种红十字文化配送服务;与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相结合,举行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人道问题辩论赛、红十字主题班会等;先后创作《红十字之歌》《红十字的旗帜》《共同的心愿》《生命之歌》《红十字精神伴我成长》等朗朗上口的歌曲,在社区、学校传唱。市红十字会还与时俱进,推出了上海市红十字IP卡通形象——红娃及其同名主题曲、周边文创产品,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与此同时,以《上海红十字》、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等自有媒体平台为传播阵地,持续推出“方寸故事”“寻迹”等栏目介绍红十字的历史文化。切实发挥好“群众身边的红十字”——社区红十字服务站点的文化传播功能,积极推动基层因地制宜建成博爱广场、博爱驿站、博爱会客厅、红十字文化墙、主题公园、文化传播体验馆,让市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红十字,“沉浸式”感受红十字的魅力,接受红十字文化的熏陶。 

外企白领陈灏,在急救培训活动中了解到红十字文化的内涵之,成为了红十字事业的“铁粉”,积极参与到上海国际马拉松救护服务、BFC外滩枫泾夜市急救知识宣传等活动中。

退休人士邹蓓玲,是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志愿讲解员。每次“上岗”,她都要横跨半个上海、花上近两个小时的单程通勤时间。别人说她“不容易”,她却说:“是红十字感动了我!”

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李宗禹,曾是一名红十字青年会员,深受红十字文化的熏陶。工作后,他借助专业优势,积极创作红十字主题艺术作品,还在校园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红十字青年⋯⋯

以行聚力,提升国际高度

围绕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聚焦体现上海特色、具有红十字特征、更好展示上海红十字文化独特魅力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策划、打造了诸多文化品牌。“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便是其中之一。

黄浦江是上海母亲河,外滩是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120年前,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就是在这里宣告成立的。2018年,以外滩金牛广场为起点,在刚贯通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大道上,上海市红十字会成功举办“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5·8”世界红十字日主题宣传活动。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省级人民政府首次共同举办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也是黄浦滨江贯通后唯一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活动。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和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应勇出席活动并讲话。全国100多家媒体报道了活动盛况。

此后每年红十字博爱周期间,上海市红十字系统都会以“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为主题集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全城红十字人积极行动,围绕“三救三献”、文化传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服务菜单”中都有上百项内容。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还被列入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的市级博物馆名录,并标注在《上海旅游交通地图》上,成为上海文旅的有机组成。其间,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以及东方明珠电视塔、震旦大厦、上海城市之窗、白玉兰广场、G60科创走廊等上海主要地标建筑、户外大屏等,都会亮出红十字公益广告,在申城上演红十字“灯光秀”。如果用现在的热词来形容,那就是——红十字好“City”啊!

以建立一个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上海市红十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志愿服务体系为目标,2017年,上海市红十字会推出了“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品牌识别度。在每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红十字志愿者总会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上海红十字人的风采。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累计开展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项目)3455个,累计注册志愿者达8.4万人。

在红十字的舞台上,上海的红十字青少年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国际:2022年,上海青年侯东岳当选东亚红十字青年网络委员会主席,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红十字的故事,传播中国红十字的声音。

近年来,《解放日报》《新民周刊》《澎拜新闻》等媒体纷纷推出红十字专版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全面展示上海红十字事业的历史厚度、国际高度、群众广度,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向社会传递人道的力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红十字”,已然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成为一张城市新名片。

“红十字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好红十字文化,对于推动上海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海市红十字副会长刘光雯说。

崔海燕